新闻中心
内学港口 | 十载奔跑“加速度”,记“内外兼修”的黄骅港公司
日期:2024-07-17 11:31来源:综合办公室
斗转星移,车水马龙,昼夜连绵,映衬着港口市场的蓬勃兴旺;南来北往,车船涌动,川流不息,承载着河钢物流的发展脉搏。四艘不同类型船舶承载着不同种类货物,依次停靠在河钢物流黄骅港公司的码头前沿,其中既有17.5万吨超大型减载cape船,也有专为大型件杂货物提供过港服务的海驳船,作业货种更是涵盖了矿石、硫酸铵和主体钢结构等多种类型。面对如此复杂的船舶作业,无论是生产指挥,还是船舶司索,门机司机都能驾轻就熟、配合默契,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每日都会面对的常态。
而在十年之前,码头刚建成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码头是新的,门机设备是新的,人员自然也是新的,作为码头新人,我们只能‘从零开始’”。黄骅港公司门机“技术能手”付朝岗回想起开港之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船舶作业,我们提升训练难度,用空钩进行绕杆训练、行走固定轨迹,以增加对门机的控制能力;还用废弃的电缆木质卷盘代替钢卷,模仿穿钩吊装作业……”而黄骅港公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砥节励行,成长蜕变。
作为新生码头企业,生产组织毫无经验,市场经营也是“一片空白”。没有客户和船方愿意为一个新码头的“初次尝试”买单,经营人员跑遍了周边市场,也仅仅找到了一单3000吨水渣粉过港业务。2014年9月20日,随着“瑞通168”停靠码头3#泊位,黄骅港公司迎来了第一艘船舶作业,顺利实现了开港。
在完成了开港后,后续经营计划必然提升了日程。最初,对码头的定位是对内服务集团的货主型码头,还有一部分集团的“转水矿”,但是很快黄骅港公司的经营团队发现,要实现“企业码头”向“港口企业”转型,仅仅依靠集团矿过港完全无法满足需求,加之受限于码头承载能力和海运费波动,要适应市场形势、快速发展,与其被动“等变化”,不如主动“走出去”。
“起初,我们瞄准本地重点工程和基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砂石料和水泥等物料过港。”曾经主管市场经营的黄骅港公司党委书记王文希介绍说。“但是砂石料这类低附加值货种利润小、扬尘大,我们只能不断地结合市场变化调整结构,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开发方向。”
经过不断的市场调研和经营尝试,黄骅港公司利用“差异化竞争”寻找到了抢占市场高度的“密钥”:“小品种”蕴藏着“大能量”。在本地区港口大肆争抢铁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货源的同时,黄骅港公司却“另辟蹊径”,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小品种、新品类过港货种。经过对冀中南钢企冶金原料指标需求的走访调研,黄骅港公司会同矿石贸易商,开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具有高附加值的过港货种印粉,这也使黄骅港公司一跃成为地区内最大的小品种矿过港贸易市场,推动黄骅港公司年吞吐量突破了千万吨大关,首次成为了地区性国际化港口企业,并多次在区域政府工作会议中作为行业先进进行典型发言。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市场。受当时的印度疫情肆虐,政府不得已全面收紧了来自印度的一切过港资源,这当然也包括印粉。经过多年历练,黄骅港公司人深知“市场更迭不可逆”,之后便迅速调整经营思路,结合晋豫内陆5500万吨氧化铝产能和鲁西北制铝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铝矾土过港业务,并在当时发展成为了环渤海湾第二大铝矾土中转港。
居安思危,黄骅港公司深知单纯依靠一两个“王牌”过港货种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抗市场波动能力、提升创效水平、提振品牌形象,必须实现“多点开花、多元创效”。在依靠铝矾土、铁矿石和煤炭等主营货种迅速稳定经营局面的同时,黄骅港公司迅速开始了对新兴市场和高端小微客户需求的探索和开拓。结合发展“双循环经济”指示要求,依托口岸开放和海关监管区等硬件优势,大力发展出口硫酸铵、外销钢材、吨袋氧化铝、外贸兰炭等高附加值出口型货种;聚焦本地区锂电池、新能源车辆等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工业盐、锂矿、钛矿等货源过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陆续开辟了出口日本高岭土和出口韩国方坯业务;先后打通了“几内亚-山西”进口铝矾土、“北美-甘肃”散货贸易等多条洲际航线;并成功实现港口建筑构件过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新的莫尔比兹港码头建设。客户朋友圈从局限于集团内、本地区,扩大延伸到京津冀、晋鲁豫、陕甘宁蒙等十三个省市地区,真正形成结构多元、调剂有力、创效能力强的经营结构。2023年,黄骅港公司年度吞吐量达到177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我们相信没有挑剔的客户,只有需要更加完善的物流服务。每一个高效可靠的创新方案都源自问题和需求,而企业的能力价值就是需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实践提升。”董斌英指着即将实施的全新作业方案说道。
也正是在这种“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指引下,黄骅港公司开始了对生产组织、船舶装卸和客户服务的不断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发明“潮汐变化船舶工作法”有效解决了超大型船舶、特别是cape船后程门机卸船难题;创新应用了“铁簸箕”和卸料漏斗门机装卸工艺,在彻底杜绝环保扬尘的同时,有效保障了高品质物料纯度,提升了作业效率;实施了铁路作业单列分析制,使黄骅港公司铁路装卸能力达到了8列/天以上;推动库场管理信息化管理升级,创新开发手机应用小程序,推动日汽运疏港能力提升30%。
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船舶装卸效率和过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17.5万吨减载cape船“天秤星”用时39.8小时完船,连续刷新cape船舶单船作业纪录;完成8.52万吨出口硫酸铵船舶“奥菲尼迪”装船作业,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硫酸铵的最大一船出口订单;完成地区内首单惠农产品小麦装船过港,打通“北粮南运”新通道,为腹地夏粮疏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完成国家首座海洋牧场“耕海1号”主体钢结构装船过港;完成省重点化工项目鑫海化工大件设备设施过港,开创了地区内此类自作业方式的先河。
一个个地区行业首单、首次有力彰显了河钢物流的品牌价值,形成了集团港口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份份优异答卷的背后是黄骅港公司人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和重任在肩的担当意识。
每天早晨六点半,各部门负责人开始“晨扫描”,实地调研生产作业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晨扫描’现场办公传统,并沿袭了‘早晚两调度’机制,基本实现了现场问题,当场处理,当天解决,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黄骅港公司总经理张志军一边关注着码头门机作业,一边介绍道。
十载风华,河钢物流黄骅港公司用探索和坚韧完成了一次次“化危为机”,也实现了一次次突破和跨越,奔跑出了集团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黄骅港公司的码头前沿,眺望着眼前的这片广阔蓝海,伴随着海滨蒸蒸日上的朝阳,我们看到了河钢物流未来更多的无限可能!